6月10日圆融研究中心国内期货周报
宏观信息:
上周五美国股市从10个月高点下滑,大盘冲向纪录高点之际对于全球增长乏力的担忧挥之不去,令投资者更为谨慎,标普500指数收跌19.41点或0.92%至2096.07点。周五数据显示,美国6月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94.3,略超预期的94,但较5月终值的94.7有所回落。其中预期指数由84.9下降至83.2,现况指数由109.9上升至111.7。5年通胀预期初值为2.3%,创纪录新低。总体上看美国消费者信心情况较为良好,但是对未来通胀的预期仍显不足。
欧洲方面,ORB的一项最新民调结果显示,支持英国退欧的受访对象比重为55%,支持英国留欧者为45%。自ORB就英国退欧展开民调以来,这是退欧人数比重领先幅度最大的一次。该调查结果发布后,英镑兑美元、美元兑日元均有下跌,美股跌幅也有所扩大。根据近期的市场表现看,由于美联储议息会议,英国脱欧公投等事件近在眼前,市场的避险情绪已经显著上升,风险资产的波动需要警惕。
中国方面,国家统计局周四公布通胀数据显示,5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2%,低于上涨2.2%的预估中值;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8%,为2014年11月以来最小降幅。具体来看,猪肉价格仍位于高位,但是增速没有进一步增加,且鲜菜价格涨幅回落,是CPI回落的主要因素。后期来看,生猪库存和产能已经开始恢复,猪肉价格或将稳中回落,近期CPI仍无忧虑,且中长期通胀忧虑缓和。另外,中国央行最快今天公布5月信贷数据。据彭博调查经济学家所得预估中值,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料达1万亿元人民币,4月为7510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料达7500亿元,4月为5556亿元;货币供应量M2料同比增长12.5%,4月为增长12.8%。
下周全球主要央行中的四家将相继召开会议,这些央行预计会不约而同地维持超宽松刺激政策不变,这是弥漫全球经济前景的谨慎情绪的一个迹象。虽然美联储、英国央行、瑞士央行和日本央行都面临不同程度的通胀低迷问题,但在英国公投--2016年一个最大的风险事件之前,没有哪家央行预计会采取行动。英国对于是否留在欧盟的公投已经从隐忧成为摆在投资者眼前的迫切事件。
距离6月23日公投还有最后一周多,公投事件将成为多数讨论的主要话题。过去一个月左右的多数时间,美联储主席叶伦等官员都在暗示夏季可能迎来升息。不过,5月的非农就业数据令人失望,英国公投各阵营民调支持率太过接近,投票结果难以预料,这些问题已经弱化了叶伦的讯息,使得6月15日升息现在看起来可能性很低。
CA-CIB G10外汇策略主管Valentin Marinov表示,这使金融市场陷入一个等待模式:围绕全球增长的担忧重燃,撞击着过去几年来全球央行建立起来的安全网。下周美国将公布零售销售、房屋开工、建筑许可、以及通胀率等一系列数据,顶多支持最早7月进行升息。
“疲弱的就业数据打乱了美联储为下次升息精心准备的计划。下周会议上升息已经不大可能,”德国商业银行分析师Christoph Balz在研报中写道。“不过...美国就业市场复苏仍未结束,7月会议升息仍在日程上。”
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公布后几天进行的一项路透调查显示,美联储可能在9月升息,但也有可能早在7月行动。非农就业数据令一些人担心经济增长势头减弱。92名受访分析师中,大约有五分之四表示美联储会在7月或9月升息。
6月的非农就业数据将在7月初才会公布。对美联储上次会议以来美国公布的重要数据分析显示,70%的数据达到或好于路透调查中分析师的预期,这暗示经济大体表现良好。下周将公布的美国5月零售销售料较前月温和增长0.4%,4月则劲增1.3%;房屋开工和建筑许可继4月成屋待完成和新屋销售大幅蹿升之后也会受到密切关注。核心消费者物价通胀可能保持相对稳定,略高于2%的水平。
在英国,物价压力更疲弱;没人预期英国央行会在公投前之际改变政策,但焦点可能是在英国退欧情况下的应急方案以及市场流动性。英国央行侧重的整体通胀率预计上升至0.4%,核心通胀率料为1.3%。失业率预计持稳在5.1%,接近许多人认为的完全就业水平。然而由于今年英国经济放缓,谈及利率走向时,市场已经由谈论升息转变为是否需要降息。
在日本,通胀不足的情况更为严重,与过去20年时间的多数时候一样,而且很快复苏的希望非常渺茫。所以美联储料在6月按兵不动,在7月可能慎重升息,但日本央行除了6月可能按兵不动之外,7月还可能进一步扩大刺激政策。但这将主要取决于日圆汇率,而且汇率现在似乎也不受日本央行控制;今年稍早日本央行以微弱的多数票意外推出负利率政策之后,日圆飙升。
瑞士央行下周料维持货币政策不变。分析师预测,瑞士央行将把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负1.25%至负0.25%,自2015年1月以来利率一直处于该水平。他们还预期,瑞士央行将把存款准备金率维持在负0.75%不变。虽然可能有些物价上涨迹象,但同样,瑞郎汇率的表现将非常重要,而且推动瑞郎走势的因素也不完全在瑞士央行的掌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