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财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圆融视线圆融财经

【中国期货】深度剖析国际石油贸易及战略格局

来源:杂志《中国期货》,东吴期货供稿

石油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是现代经济的命脉。近几年美国能源独立革命带来了石油产量的持续高速增长,2014年乌克兰危机背后的俄欧博弈以及中东局势动荡背后的大国博弈身影,也在深刻影响着国际原油市场。最终,沙特、俄罗斯及美国全球主要产油国上演三国杀的局面导演了国际油价的快速崩盘,7个月暴跌60%

 

国际石油大国政治角力的背后,原油贸易及战略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国际石油供需宽松维持常态

 

2013年底,世界石油探明储量达16879亿桶,可以满足全球53.3年的石油需求,考虑到待发现资源量和已知油田的储量增长,世界石油储量可满足的需求年限还将进一步增长,这些数字有力反驳了所谓的石油耗竭论。从地区分布来看,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主要集中在中东、中南美洲和北美地区,这三个地区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7.9%19.5%13.6%

 

世界石油产量主要分布在中东、北美和前苏联地区,这三个地区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2.7%19.4%16.0%。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对石油等主要能源的消耗增加,世界石油产量一直保持增长态势,由2000年的7720万桶/日增至2014年的9320万桶/日。其中2012年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这一全球重要石油供应组织的产量开始减少,美国为代表的非OPEC国家开始成为世界石油产量增长的主要力量。

 

实际上,美国自2008年爆发页岩油革命以来,该国原油产量以每年100万桶/日的速度增长,基本弥补了全球每年的需求增量。截至2014年底,美国原油产量达到912万桶/日的近30年新高,较2008500万桶/日的产量增长了80%以上。如果把其他液态石油产品、天然气凝结油以及精炼厂副产品等更广泛的石油产品统计在内,2014年底,美国石油产量已接近1500万桶/日,远超沙特和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液体石油生产国。

 

沙特2014年石油产量保持在1200万桶/日水平,位列全球第二,常规原油产量在960万桶/日水平,居全球第一。长期以来,沙特作为OPEC卡特尔组织的领导者,一直扮演着OPEC内部原油供需平衡的协调者角色,进而维持国际原油秩序和价格平衡。但面对美国高成本页岩油产量的持续井喷以及OPEC市场份额的减少,沙特主导的OPEC集团借鉴20世纪80年代的前车之鉴,当时英国北海油田大发现导致产量爆发,沙特大幅减产未能阻挡油价跌势反而失去了市场份额,因此,这次以海湾国家为首的OPEC组织采取坚决不减产策略以达到挤出高成本页岩油市场份额的目的。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似乎并不理想。

 

截至2015313日当周,国际油价自2014年高点已下跌近60%,美国石油钻井平台数量也较2014年高点下滑了46%866个,但由于开采技术不同,美国页岩油开采与关闭比传统的油井更加方便,且油企选择更加高效的钻井运作,使得美国原油的供应弹性远超市场预期,美国原油产量仍然以高歌猛进之势持续创出近30年来新高。后期OPEC的市场份额料将持续受到美国等新兴产油国的冲击,OPEC组织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料将逐步削弱。

 

俄罗斯——这一亚欧大陆石油供应超级大国,其2014年的石油产量达到1058万桶/日前苏联解体后的最高水平,仅次于美国和沙特,位列全球石油供应量第三。

 

世界石油需求主要集中在亚太、北美、欧洲和欧亚地区,这三个地区的石油需求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3.4%25.5%20.4%2006年亚太地区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石油需求最大的地区,且占全球石油需求的比重逐步扩大。截至2014年,中国这一亚太地区最大的石油消耗国的需求量达到1034万桶/日,占世界石油需求总量的11.2%2014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量更占到世界石油需求增量的50%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前除了美国以外的发达经济体均面临经济停滞风险,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由于国内结构性的矛盾也存在经济增长放缓现象,此外替代能源的发展、能效的提高以及环保的重视也打压了石油需求,国际石油的需求增量面临持续放缓风险。

 

由此看出,美国的页岩油革命及沙特等OPEC产油国的不减产措施使得石油供应持续增长,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石油消耗增量有限,国际石油供需宽松将维持常态。此种新常态引发了占据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一的美国、沙特、俄罗斯等生产巨头开启了三国杀模式,国际油价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持续暴跌,对全球的原油贸易格局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国际石油贸易格局生变

 

由于石油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国际石油供需双方存在明显错位,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石油供需扩张也刺激了国际石油贸易量的逐年提升。数据显示,2014年世界石油贸易总量为5747万桶/日,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56.4%升至62.2%。同时,随着美国能源革命带来的供需格局转变,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全球石油消耗重心东移过程中,国际石油的贸易格局也发生一些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美国能源独立致对外依存度大降。

 

1973OPEC实施石油禁运以来,美国历届政府对能源安全的担忧始终挥之不去,美国海军第五舰队常驻中东海湾国家巴林,航空母舰在中东海域巡航,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确保中东这一全球最重要的能源大动脉供应安全。但事情正在悄悄地改变。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带动的油气产量激增,奥巴马政府真正让美国人民看到了能源独立的希望。

 

数据显示,美国能源自给率由2005年的69.2%升至2012年的83.3%。其中,石油自给率由40%升至60%,进口量由6.13亿吨降至3.96亿吨;天然气自给率由83.4%升至94.1%,进口量由1000亿方降至428亿方。根据美国能源署最新的预测,2015年美国天然气产出将达到7839万亿立方英尺/日的纪录高位,超过同期7574万亿立方英尺/日的消费量,美国的天然气已经实现自供自足并将有富余供应出口。

 

在提升能源自给的同时,周边加拿大、墨西哥、巴西等美洲国家已成为美国稳定可靠、就近廉价的石油供应后花园。而因传统的中东以及非洲等石油产区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地区冲突持续不断,美国对该地区的石油依赖程度有明显降低。数据显示,美国从北美地区净进口石油比例由2001年的28%上升至2012年的42%;相反,从非洲的石油净进口比例由2005年的23.4%下降至2012年的12.2%,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也从2005年的1.16亿吨降至2014年的1亿吨以下。

 

可以看出,美国自给以及美洲后花园的石油供应已占到消费总量的80%以上,中东地缘政治安全隐患对其能源安全供应的影响已经今非昔比。因此,美国才敢在2011年底从伊拉克撤军,并于次年宣布将其全球战略重心东移重返亚太。

 

其次,欧洲寻求降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

 

欧盟每年消耗石油7亿吨左右,由于能源消耗巨大,且自身的石油储量以及生产能力有限,80%依赖进口。近年来,欧盟的能源供应始终绕不开与其紧挨着的横跨亚欧大陆的能源巨头俄罗斯——这一让其又爱又恨的国家。爱是因为俄罗斯供应着欧盟三分之一以上的油气需求,其中欧盟34%的石油供应来自俄罗斯,大部分柴油也是从俄罗斯进口,对其能源的巨大需求使得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相当暧昧。

 

但另一方面,借助近十年油气价格上涨积累起的国家经济实力,俄罗斯也在积极地向中亚、中东等油气资源地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乌克兰,特别是俄罗斯领土边缘唯一直接面向温暖海洋出海口,并且扼守住欧亚两大洲咽喉的克里米亚这一天然良港是其必须要牢牢掌握的,因此在乌克兰亲欧派执政党上台后,克里米亚便脱乌入俄,乌克兰危机恶化。这让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迅速降至冰点,进而影响到了俄罗斯与欧盟间这一全球重要的能源贸易伙伴关系。

 

实际上,欧盟深知对俄罗斯油气依存度过高会对自身能源安全产生隐患。而放眼全球,扣除中东这一全球地缘政治最为复杂的地区,欧盟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新兴加拿大油砂以及美国页岩油气资源。难怪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4年初会见加拿大总理哈珀时,就表达了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担忧,并表示欧盟将重新审视其能源政策。

 

20152月,欧盟能源联盟正式宣告启动,后期欧盟将通过内部协调和改革降低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并建立进口统一商谈能源价格的机制。此举应该就是防止俄罗斯在能源供应问题上对欧盟内部成员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以保证欧盟这一集团组织的能源安全以及对外政治事务处理声音的一致性。

 

同时,美欧间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谈判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能源安全与供应问题也是其中的主要议题。未来欧洲的能源供应将逐步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北美这一新兴能源供应地将是其优先选择方向。因此,短期内鉴于欧盟石油需求巨大,且美国原油独立进程尚未完结、美国原油出口禁令仍未解除等客观因素存在,俄罗斯欧洲这一全球重要的能源伙伴关系仍将维持,但长期来看,欧盟减少对俄罗斯的石油能源依赖是大势所趋。

 

最后,石油贸易加速向亚太转移。

 

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增长活力最强的地区,该地区人口总数达26亿,约占世界人口的40%;国内生产总值之和约占世界的56%;贸易额约占世界总量的48%。这一地区多为新兴经济体,尚处于工业化阶段,对原油等大宗能源消费潜力巨大,占全球石油贸易总量的比重也逐年增加。

 

2014年,亚太石油进口贸易量为2868万桶/日,占世界贸易总量的49.9%,相比2004年上升11.2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当年石油进口量达到620万桶/日,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10.79%,占亚太地区石油贸易量的21.6%

 

对于中国来讲,多元化走出去已成为国家石油战略的核心。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形成了以中东为主,增加非洲,开发中亚、俄罗斯和南美的多元化能源外交战略。

 

从贸易伙伴来看,中东是中国石油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地,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左右。其中,沙特阿拉伯是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国,不过从201410月份就逐渐减少了对沙特原油的进口量,2014年共计对沙特原油进口4970万吨,占其原油进口比重从2013年的19.5%降至16%左右。难怪沙特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的总裁早在20143月份就提出希望保住中国石油最大供应国的地位。

 

美国轻质页岩油产量的飙升对同质进口原油形成了有效替代,其中影响最明显的就是非洲地区。自20147月始,尼日利亚已连续三个月对美国原油零出口。类似影响也逐渐在安哥拉、利比亚以及阿尔及利亚等产油国身上体现。而中国出于原油进口多元化的战略考量,加大了非洲地区的石油进口力度,安哥拉这一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仅次于尼日利亚的非洲第二大原油生产国,2014年石油产量达到185万桶/日,其全年对华出口4060万吨,占该国全年石油总产量的43.9%,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3%,连续多年保持中国第二大原油供应国的地位。

 

另外,2014年俄罗斯对中国出口原油达到3310万吨,同比增长36%,取代阿曼成为对华第三大原油供应国。201411月俄罗斯对华出售原油同比激增65%,达到331万吨,创下历史纪录。在当时国际油价暴跌至80美元/桶之际,彭博社对中国当月从俄罗斯购买的石油均价为每桶90美元的报道引发市场轩然大波。中国一方面降低OPEC大国的原油进口量,另一方面大幅增加对俄罗斯的石油进口并给予高结算价,说明在俄罗斯与欧盟反目、经济因低油价与欧美制裁疲软不堪之际,中国对俄罗斯这一重要的能源伙伴做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有助于中国同俄罗斯在未来的能源合作领域拓展更大空间。

 

事实上,自20133月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执政以来,中国方面就加大了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步伐,先是为支持中俄管道供油动用外储250亿美元,后来为中俄原油增供动用外储673亿美元,相关的能源合作也结出了累累硕果。20136月,中俄签署了价值2700亿美元的石油大单,未来进口俄罗斯原油量将达到每年4610万吨,接近2012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的十分之一。20145,中俄更是签署了一份为期30年、总价高达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合作协议。目前,俄罗斯对亚洲原油出口量占其出口总量的16%左右,目标是到2035年,让对亚洲的原油出口比重达到三分之一。未来中俄两国的原油贸易往来将会更加密切。

 

另外,中国还将目光瞄准了能源进口相对安全的中国周边国家。中国的石油公司先后同西部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里海国家以及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展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合作,并利用地缘优势建设这些国家至中国边疆地区的陆上能源输送项目,这对避开波斯湾、马六甲海峡等高风险地区实现能源进口的多元化与能源安全是有益的补充。

 

中国谋求石油市场定价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全球石油市场的贸易往来正表现出区域化特征,未来国际石油市场将逐步形成美洲美国俄罗斯欧洲中东、远东亚太三大板块,如图1所示。

 

 \

具体来看,美洲美国这一板块的石油贸易会受到美国页岩油气革命这一中期能源自给战略的影响;另外39日美国政府下令对委内瑞拉制裁,引发了拉美国家的集体声讨,与古巴的第三轮恢复全面外交关系谈判也再度搁浅,显示美国在南美国家事务中指手划脚的坏毛病仍会在南美国家产生恶劣影响,从而影响到进一步的能源合作问题。俄罗斯欧洲这一石油贸易板块也受到了乌克兰地缘政治危机的影响,双方的相互制裁措施正削弱俄欧能源贸易发展的前景。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应该是中东、远东亚太这一石油贸易板块。

 

整体来看,美国页岩油革命正改变传统的石油供需格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际原油供需宽松将是常态,国际原油定价体系很可能由卖方过渡至买方市场。美国对中东,非洲等原油依赖程度的减弱正好给中国提供了介入时机,同时乌克兰危机引发俄欧关系紧张,中俄能源合作加强促使其原油供应重心东移,中国作为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力量,已成为主要产油国竞相争夺的目标,中东、非洲、前苏联和拉美地区的产油国将纷纷加大对中国的原油出口,且对中国买家提供诸多优惠政策。

 

这一系列的演变,正让中国在世界能源体系博弈中获得更多砝码,相信随着中国版的原油期货推出并上市交易,中国在未来的国际原油体系定价中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